告别2021年的春华秋实,迎来2022年的朝露霞光,刚刚过去的2021年,是山西建投在变革中谋新局、在实干中开新篇的一年。全体科技人员不断夯实技术基础管理,科技成果产出再创新高,为集团“十四五”良好开局,提供强大科技支撑。
科技创新增实力
2021年,集团共获得专利授权467项,其中发明专利15项;获山西省科技进步奖5项、省部级奖励71项;承担了11项国家级课题,25项省部级课题;建设了“低碳建筑体系及绿色建材技术研究山西省重点实验室”,探索低碳建筑示范项目的建设;打造山西省静态交通数字化平台,成功入选山西省2021年信息技术应用创新“揭榜挂帅”试点项目,引领全省静态交通产业绿色发展。
成果转化出效益
为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,集团组织召开科技成果推广、转化应用交流研讨会,共19家单位470余项成果参加交流,在技术质量共享平台上发布和共享;同时,开展“2021年度职工科技创新成果展示推广周活动”,为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搭建新平台、探索新路径,向成果要产值、要效益。2021年,集团实现了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率达85%以上的年度目标。
完善制度促管理
集团于年初印发了《科技管理手册》,建立了科技委、专家委工作制度,并对内部专家选拔考核、科技成果奖励等方面的制度进行了完善;印发了《技术管理手册》,制定了施工组织设计及专项施工方案等方面的管理制度,使得各项管理工作有据可依、有章可循。
夯实基础练本领
集团编制了深基坑工程学习资料,对三级技术管理人员全覆盖组织学习、考试;研发基坑支护土压力测试模型,组织14期近千人的深基坑支护专业技术知识及土压力现场实测系列培训;结合潇河新城钢结构工程冬期施工进度计划,召开钢结构冬期施工专题培训,共3000余人参加线上培训。通过组织各类危大工程专项培训,进一步夯实了技术管理人员的专业基础水平。
“产学研用”谋创新
集团持续深化“产学研用”协同创新模式,与省内高等院校建立科研合作平台,围绕建筑绿色化、工业化、数字化、智能化等重点领域,建立从科学研究到项目应用全过程的合作模式,实现科研“共建、共享、共筹”合作目标;同时,进一步加强与清华大学、同济大学、浙江大学等省外一流院校的深入合作,推进已合作课题的成果产出和效益转化,努力实现更多创新性、前瞻性、突破性和务实性的科研成果。
健全标准强发展
集团主编了国家标准《屋面工程质量验收规范》《地下防水工程质量验收规范》《屋面工程技术规范》;申报了地方标准《装配式农村住房建设技术标准》《近零能耗建筑节能工程施工验收技术标准》等;编制了企业标准图集《装配式钢结构住宅标准图集(试行版)》《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标准图集(试行版)》《装配式内装修标准图集(试行版)》。通过对标准体系的不断健全和完善,增强了在相关领域的话语权和发展实力。
打造平台提效率
将国家科技政策、技术标准规范、优秀施组方案、行业大师课件、优秀科技成果等资料进行整合,并在技术质量共享平台分享,极大方便了集团技术人员的资料查阅和专业学习;把危大工程的管理纳入平台管理系统,实现危大工程线上全过程监控管理。
“绿色”应用助“双碳”
集团投资建设运营的重点项目山西·潇河新城,以“生态优先、绿色低碳”为核心理念,在项目建设过程中,全面推广应用绿色建材、绿色施工,研究应用“光储直柔”、地热能清洁能源利用技术,充分发挥集团全产业链竞争优势,依托信息化、智能化管控,以高标准高质量推进项目绿色建造、低碳运行,全力打造近零能耗建筑、绿色低碳示范新城。
科研攻关促转型
集团重点在静态交通、智慧绿色建筑、城市清洁供热等领域进行支撑性和前瞻性研究,将研究过程中发现的技术难题作为研发重点进行立项,对标业内先进企业交流学习,加强科研技术攻关,提升集团科技创新实力和核心竞争力,助力企业转型发展再上新台阶。
危大检查保安全
2021年,集团下发《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管理办法》,为进一步规范管理危大及超危工程提供了依据;采取“四不两直”的方式,成立7个检查小组,对集团危大工程实施管理情况进行现场检查,针对深基坑、高支模、雨期施工、钢结构冬施等分别组织专项检查,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积极整改,确保施工安全。
2021年,我们用汗水浇灌收获;2022年,我们将踔厉奋发、笃行不怠,为集团全方位高质量发展做出更大的科技贡献。